桥梁建设

工程报道别吹破牛皮

 

哈尔滨阳明滩大桥垮塌事故发生后,有关媒体当时的报道迅速被人们翻了出来。昔日的“正面报道”,今日成了辛辣的讽刺文字。

阳明滩大桥从2010年5月开工建设到2011年11月建成通车,只用了18个月。大桥建成通车第二天,《哈尔滨日报》报道称:“在如此短暂时间内完成如此体量的工程建设,在我省的桥梁建设史上绝无仅有。”曾经,一位著名桥梁专家“忠告”阳明滩大桥建设团体:“你们排的工期不可能完成。”如今,这些“忠告”皆成“浮云”。将“不可能”变成“可能”,这是路桥建设者自去年以来每天都要面对的“好答题”。

当地媒体的报道还提到:为赶工期,该项工程建设破天荒地展开冬季施工。但在施工中如果采用回旋钻机,打一个桩孔需要9天到半个月的时间,极大影响施工速度。所以时任工程建设指挥部副总指挥的靳嶙生立即奔赴省外引进新钻机,一个钻孔只需三十多个小时即可完成,从而使工程核心部分的工期由5个月缩到两个半月。

当地媒体在把大桥吹成“哈尔滨速度”、“哈尔滨奇迹”的同时,还把媒体的公信力全部押了上去:“市民无需担心阳明滩大桥的质量。”

2011年9月6日刊于《中国交通建设监理》杂志的题为《决战阳明滩》文章提到:阳明滩大桥是黑龙江省第一座现代意义上的悬索桥,“这是黑龙江省公路工程监理咨询公司第一次涉足悬索桥监理领域”,“该公司所有人都没有悬索桥监理工作经验”,监理代表“何晓东坚持边干边学”,“总监办以年轻人居多,然而,正是这些‘经验不足’的年轻人,创造了阳明滩大桥建设的一个又一个奇迹。”

“奇迹”终于发生了。造价18.82亿元、通车一年多的大桥垮塌,4辆货车坠桥,车中8人3死5伤。重读一年前的报道,不知读者和记者作何感想,当事人和当地官员又作何感想?

平心而论,现在的工程建设成就报道,有一定的“风险性”。这个“风险”在于,记者笔下生花,吹得天花乱坠,工程质量实在是不够作脸,不给力。言犹在耳,桥却垮塌,简直成了莫大的讽刺。

这里有两个教训值得记取。一是工程建设成就报道千万不能忽悠,没有人能够给工程质量打包票。君不见,监理代表都是“边学边干”、“经验不足”,记者又有什么资格说:“市民无需担心阳明滩大桥的质量。”二是“走转改”要深入,多看、多听、多问。倘若记者找到那位提出“忠告”的著名桥梁专家,听一听专家是怎么说的,或许就不会作出“忠告”皆成“浮云”的误判。我有一个小小的体会,写正面的成就报道,一定尽量也听一听不同的意见,这样才能留有余地,不吹破牛皮。

我们的新闻报道中有一种不成文法,批评报道慎之又慎,歌功报道吹破牛皮也不为过。因为吹过了没关系,所以越吹越大,越大越吹。当年的“大跃进”亩产万斤粮就是这么吹出来的,最后吹成“大跃井”——大家都掉井里了。别的东西,软的东西,吹过了还好办,工程建设质量是硬碰硬的,千万不能吹破牛皮。

苏文洋北京晚报评论员

哈尔滨阳明滩大桥垮塌事故发生后,有关媒体当时的报道迅速被人们翻了出来。昔日的“正面报道”,今日成了辛辣的讽刺文字。阳明滩大桥从2010年5月开工建设到2011年11月建成通车,只用了18个月。大桥建成通车第二天,《哈尔滨日报》报道称:“在如此短暂时间内完成如此体量的工程建设,在我省的桥梁建设史上绝无仅有。”曾经,一位著名桥梁专家“忠告”阳明滩大桥建设团体:“你们排的工期不可能完成。”如今,这些“忠告”皆成“浮云”。将“不可能”变成“可能”,这是路桥建设者自去年以来每天都要面对的“好答题”。当地媒体的报道还提到:为赶工期,该项工程建设破天荒地展开冬季施工。但在施工中如果采用回旋钻机,打一个桩孔需要9天到半个月的时间,极大影响施工速度。所以时任工程建设指挥部副总指挥的靳嶙生立即奔赴省外引进新钻机,一个钻孔只需三十多个小时即可完成,从而使工程核心部分的工期由5个月缩到两个半月。当地媒体在把大桥吹成“哈尔滨速度”、“哈尔滨奇迹”的同时,还把媒体的公信力全部押了上去:“市民无需担心阳明滩大桥的质量。”2011年9月6日刊于《中国交通建设监理》杂志的题为《决战阳明滩》文章提到:阳明滩大桥是黑龙江省第一座现代意义上的悬索桥,“这是黑龙江省公路工程监理咨询公司第一次涉足悬索桥监理领域”,“该公司所有人都没有悬索桥监理工作经验”,监理代表“何晓东坚持边干边学”,“总监办以年轻人居多,然而,正是这些‘经验不足’的年轻人,创造了阳明滩大桥建设的一个又一个奇迹。”“奇迹”终于发生了。造价18.82亿元、通车一年多的大桥垮塌,4辆货车坠桥,车中8人3死5伤。重读一年前的报道,不知读者和记者作何感想,当事人和当地官员又作何感想?平心而论,现在的工程建设成就报道,有一定的“风险性”。这个“风险”在于,记者笔下生花,吹得天花乱坠,工程质量实在是不够作脸,不给力。言犹在耳,桥却垮塌,简直成了莫大的讽刺。这里有两个教训值得记取。一是工程建设成就报道千万不能忽悠,没有人能够给工程质量打包票。君不见,监理代表都是“边学边干”、“经验不足”,记者又有什么资格说:“市民无需担心阳明滩大桥的质量。”二是“走转改”要深入,多看、多听、多问。倘若记者找到那位提出“忠告”的著名桥梁专家,听一听专家是怎么说的,或许就不会作出“忠告”皆成“浮云”的误判。我有一个小小的体会,写正面的成就报道,一定尽量也听一听不同的意见,这样才能留有余地,不吹破牛皮。我们的新闻报道中有一种不成文法,批评报道慎之又慎,歌功报道吹破牛皮也不为过。因为吹过了没关系,所以越吹越大,越大越吹。当年的“大跃进”亩产万斤粮就是这么吹出来的,最后吹成“大跃井”——大家都掉井里了。别的东西,软的东西,吹过了还好办,工程建设质量是硬碰硬的,千万不能吹破牛皮。苏文洋北京晚报评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