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珠澳的哲学思考
横跨东西、飞架三地的港珠澳大桥,跨越的不只是地理天堑。十五年,珠江口的天空、海洋、大地目睹了港珠澳大桥人的坚守与付出,粤港澳三地人民见证了大桥人的拼博和奉献。十五年,所有的磨难与坎坷、心酸与喜悦都随着大桥的完工变成了刻骨铭心的记忆,变成了可以永远回味的故事。这座大桥在桥梁建设上注定载入史册,在未来管理上也定会突破藩篱,创新方式方法,释放无限魅力。有关大桥的奇迹和故事还在不断发生。
2003年,距中国改革开放已有25年,距香港回归祖国也已6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近14万亿元,增速达10%。同年,神舟五号飞天。这一年的7月,国家发改委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共同委托完成了《香港与珠江西岸交通联系研究》,结论是:港珠澳大桥具有重大的政治及经济意义,具有建设的迫切性。
港珠澳大桥管理局的前身——港珠澳大桥前期工作协调办公室(简称前期办)在此背景下成立,承担大桥前期规划论证、专题研究与工程项目立项工作。2009年12月,港珠澳大桥开工建设。2010年7月,前期办完成历史使命,港珠澳大桥管理局成立(简称管理局)。作为业主方,管理局成立之初从只有13位工作者不断发展壮大,承担了中期建设管理和后期运营维护工作。
港珠澳大桥跨越伶仃洋,东接香港特别行政区,西接广东省珠海市和澳门特别行政区,是在“一国两制”框架下、粤港澳三地首次合作建设的超大型跨海交通工程。整个项目包括海中桥隧主体工程、香港接线及香港口岸,珠海、澳门接线和珠海澳门口岸,总长约55公里。其中,桥梁工程长22.9公里,岛隧工程长6.7公里,东西两个人工岛面积各10万平方米。
1 视野
朱永灵(港珠澳大桥管理局局长):
“我们的知识和经验都不足以胜任港珠澳大桥的挑战,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兼容并蓄、博采众长。”
从2003年到2013年,港珠澳大桥管理局计划合同部的成员组成调研小组,考察了国内的东海大桥、苏通大桥、杭州湾大桥,也远赴英国、日本、荷兰、瑞士等国考察培训。这是一个学习借鉴的过程,更是一个增强信心的过程。日本的桥面铺装技术水平高。那霸港的冲绳大桥,建成30多年,桥面仍然完好。日户技术研究所是日本最大的桥面铺装及路面铺装研究机构之一。日本公司善于学习借鉴,在引进德国桥面铺装技术时,对其进行研究与分析,从而得到了适合自身的桥面铺装模式。研究所齐全的设备和工作人员良好的心态,给调研小组成员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欧洲地区专门从事路面设计、咨询的瑞士知名公司埃施利曼集团,调研小组与任董事长45年的埃施利曼先生就钢桥面铺装技术进行交流。与中国传统的多、快、好、省建设理念不同,埃施利曼提出“精品工程”和“投入产出比”的概念,即从项目建设、运营的全局出发,在工程建设期投入最好、最先进的机械设备及原材料打造精品工程,而这部分所增加的费用将远远小于日后反复维修所耗费的人力及物力,这一概念使小组成员意识到科学态度和理性思考的重要性。
桥梁的长寿命使用是欧洲各国努力践行的理念。各国对铺装设计使用寿命均有各自的规定:土耳其一般为10年至25年,德国一般为35年,英国一般为25年至30年。实践证明,欧洲大部分路面及桥面铺装均可使用20年以上,在没有重型超载车通行及施工问题的情况下,大部分钢桥面铺装可使用30年,甚至更长,德国一些二战前铺装的桥面至今仍在使用。对比国内路面和桥面使用寿命多则10年,少则两三年的状况,调研中众多成功的案例给了调研小组的成员莫大的信心和鼓舞。
经历国内外考察,计划合同部的成员们意识到,桥梁工程是集纳了经济、技术、人才等各类“高精尖”学术背景的系统工程,桥梁强国必定是经济强国。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中国,工程技术领域虽呈现跨越式发展,但与中国经济的实力仍不相匹配,虽起步并不晚,但在管理水平、技术理念、施工素养等工程领域,中国与桥梁强国仍存在一定差距。他们决心利用港珠澳大桥建设的契机,沉下心来,成体系地研究,大踏步地追赶。
从1983年提出理念,到2018年10月通车,港珠澳大桥这一工程的背后,是两万多名建设者的心血。
2009年10月28日,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正式批准了港珠澳大桥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标志着大桥前期工作已顺利完成,正式进入实施阶段。
余烈(港珠澳大桥管理局副局长):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