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梁建设

勋伯格五首管弦乐曲的材料建构特征

 

阿诺德·勋伯格(Arnold Schoenberg,1874-1951)是西方20世纪最为著名的作曲家之一,被泰奥尔多·威森格伦特·阿多诺(Theodor Wiesenggrund Adorno,1903-1969)①誉为“新音乐中进步潮流的领袖”[1](P47)。20世纪之初,社会的急剧变化引起了西方音乐思想观念上的根本性突破,突破调性成为割裂“共性写作”的反判途径,而勋伯格成为了这一时期的旗帜性人物。他不仅引领“新维也纳学派”“表现主义流派”,同时开创了从根本上突破传统的十二音序列作曲技法,从而将音乐从调性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召唤西方新音乐的出现。勋伯格一生的音乐创作主要经历晚期浪漫主义、自由无调性、十二音序列三个写作时期,丰硕的作品在西方作曲史上留下了众多浓笔臻品。其中,1906年完成的《五首管弦乐曲》(Op.16)是勋伯格自由无调性时期创作的里程碑作品。五首作品都具备无调性音乐特征,其中第三首《色彩》以“音色旋律”技法著称,而第五首《宣叙调与伴奏》作为最后一首作品,则将西方传统技法、自由无调性的音高材料、个性鲜明的“音色旋律”这三者更为娴熟地融于一体。这首作品正如阿多诺所说,“音乐技术革新的第二种方式是充分尊重历史的态度,从传统中将存在价值的因素融入自身之中,创造出担得起“革新”二字的新技法。”[1](P57)

整体观览勋伯格《五首管弦乐曲》No.5的织体材料,主要呈现为众多次要声部围绕着不间断的主要声部进行展开,多对位、多层次的特点。全曲共计137小节,按照织体形态进行划分,整体呈现三分性特点(见表1)。

三分性结构 段落主题呈示高潮展开主题再现尾声 小节数1-4142-7071--137

从织体特点来看,作曲家不仅注重核心织体细胞的横向发展,也注重不同织体细胞在多声部中的纵向运用,由此造成纵横交叠现象,使得作品在主题突出中呈现多层次性的特征。

一、传统布局的织体材料建构

(一)核心织体材料

全曲有三个核心织体材料:a材料的形态基因呈现平下转直下的姿态,先由双簧管加中提琴奏出两个四分音符时值、小二度下行的旋律音程,随后经由中提琴下行大跳至小九度音程;b材料的形态基因呈现跳进为主的波浪线貌姿,由单簧管奏出密集的十六分音符为主,连续二、四度上行的张力性旋律;c材料的形态基因则呈现多声部分层姿态,是a、b材料的综合变体:音高上部分保持a材料的二度核心音程基因,节奏上保持b材料十六分音符的密奏特征(见谱例1)。

谱例1:核心织体材料

(二)织体组合方式的三分性建构过程

1.呈示段落

三个核心材料主要以主要声部单线条的横向展开方式为主,并且变化发展各种变体,到第33小节处才出现两种材料的纵向叠合,1小节之后瞬即恢复横向发展,极其短暂(见表2)。

呈示段 组合方式横向呈示横向展开短暂纵向叠合回归横向 材料a-b-ca-b-c(变体)b为主a 变体c 变体a-c(变体) 小节数1-89-1819--41

2.展开段落

三个核心材料改变组合形式,以纵向结合方式为主,

并呈现主调状态:细碎化的伴奏音型围绕着长乐句的主要声部展开。主要声部以a变体为主,伴奏音型则以b、c的变体为主,高潮处则主要使用b变体(见表3)。

展开段 组合方式纵向呈示纵向呈示为主,偶有横向 材料b变体a变体c 变体b变体b变体-c变体a变体 小节数42-5758-70

3.再现段落

三个核心材料的组合方式为前面二部分的总结:先是横向铺开,随后以纵向叠置为主,纵横交错变化(见表4)。

再现段 组合方式横向呈示纵向呈示 材料a、c变体-b变体b变体b变体a变体 小节数71-9495-122

4.尾声

织体材料主要以a材料的横向展开为主。

由此观览全曲,这三个核心材料在建构布局过程中既有单个材料的横向展开,又有多个材料的纵向叠合。更值得一提的是,在织体材料组合方式的布局中,仍然沿用西方音乐惯用的三分性展开手法,使得作品织体丰满,纷而不乱(见图示)。

二、集中多样的音高材料建构

《五首管弦乐曲》(Op.16 NO.5)是勋伯格自由无调性创作时期的典型作品,因此必须脱离西方传统大小调体系与和声的控制,以无调性的音高材料为主导结构力。该曲主题的音高材料来看,核心乐旨细胞为小二度半音音程,其形态基因主要有三种形式:一是级进态姿;二是变体大跳态姿;三是级进与大跳两种形式的组合态姿。主题中呈现的主要核心音集集合为3-1(0.1.2)与3-3(0.1.4),两者都包含无调性音乐的特性音程:半音(见谱例2)。

上一篇:市政工程道路桥梁施工技术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