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梁建设

如何为博物馆与校园教育搭建“无缝桥梁”?

 

今年“五一”出游热,四川广汉的三星堆博物馆火出圈了。尤其是最新挖掘出“骨骼清奇”的黄金面具,引发了大众的好奇心。

尽管最新挖掘的文物还没有展出,但仍激发了人们前往打卡的热情。据媒体报道,自4月25日起三星堆博物馆实行线上提前实名购票后,已有上万名游客提前购了票。

上一次文物大热,是几年前海昏侯文物展亮相国家博物馆。曾经冷僻的考古话题,能够成为热点,不得不说,得益于博物馆近些年不断创新思路、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对博物馆感兴趣。

让博物馆焕发青春,不仅有故宫、河南博物院一群“很拼”的博物馆,也少不了媒体和机构的努力。

除了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国宝会说话》等一系列优秀的节目在电视媒体播出,新媒体线上的渠道传播力量也不可小视。

假日博物馆等一批优质的在线平台,采用青少年喜闻乐见的形式,制作了一系列生动、具有互动性的视频,把各地乃至全球知名博物馆的珍贵展品、文物故事渊源呈现在网络上,让孩子们足不出户就能够轻松接触到美学、历史文化知识。

虽然节假日带孩子去博物馆打卡的父母越来越多,一些线上的博物馆内容也广受欢迎。但在热闹的背后,其实博物馆对青少年的触达率并没有那么高,也还有很多可以拓展的渠道空间。

近期《中国教育报》关于父母带孩子去博物馆的情况,作了一次线上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带孩子参观博物馆频次为经常的仅占到19%,偶尔参观的占60%,还有20%还从未带孩子去过。

在问及博物馆资源对孩子的教育是否有用处是,90%的家长的答案都是肯定的。但作为青少年教育的最主场的学校,似乎在这方面还没有起到更多的作用。问卷反馈中,仅有24%回答确认孩子所在学校有组织过线下博物馆青少年教育相关的活动,占到66%的家长则回答没有。此外,孩子明确浏览过网上博物馆资源平台的,在问卷调查中也仅占到了32%。

由此可见,尽管博物馆自身在开发线上平台、努力作文创提升影响力和参观者的活跃度,但最能够体现博物馆教育功能的青少年群体,有针对性的传播渠道、内容策划还很有限。

2020年,国家文物局、教育部联合印发《关于利用博物馆资源开展中小学教育教学的意见》,为进一步健全馆校合作机制、促进博物馆资源融入教育体系提供了思想指导。此外,国家文物局推出了一系列“博物馆进校园示范项目”。

其中,作为唯一的社会力量,假日博物馆基于此前积累的线上博物馆新媒体传播经验,以及通过线下讲座活动与孩子们互动获得的反馈,不断探索、尝试建设一套可复制的模式,以促进“博物馆进校园”的广泛开展,目前推广中获得了北京等地诸多学校师生、文博圈等的认可。

假日博物馆发现博物馆进校园教育当前面临两大难题:一是与现行课程体系的衔接问题;二是涉及知识领域较为狭窄的问题。这两大问题,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博物馆进校园的全面展开。

为此,假日博物馆做了多方的调研,包括中小学校、文博系统专家、教育领域专家,在经过多轮测试、打磨之后,一套完整的“1+1+X”解决方案逐渐成型。自主研发的“历史与文物”、“艺术与美育”、“自然与科学”三大系列课程体系,并与全球各大知名博物馆、美术馆季教育机构通力合作,联合开发更加丰富的课程内容。

以《古代穿越指南(中国篇)》为例,根据专家委员会专家筛选,文物系统配合,该课程系列以“穿越”为主题引入,和同学们一起通过课程内容了解中国古代文明史,全方位了解和体验古代人的生活和智慧。

课程设计包含两大部分,“教学视频+互动体验项目”,互动体验项目部分,特别针对每节课的课程内容选取配套体验项目,如钻木取火、鲁班锁、活字印刷、古建筑木质拼插、制陶工艺初探、织布机体验等,让学生走近历史,感受古人的日常生活,激发创造力和参与感。

假日博物馆的“猫馆长”形象,已经通过线上内容的传播深入小观众的内心,这次“猫馆长”又是怎么“翻墙”来到学校施展魔法,让学生们在课堂上、课间就轻松愉快的接触博物馆知识呢?猫馆长·博物实验室就起到了与猫馆长·博物大课堂相互结合的作用。

值“国际博物馆日”前夕,5月13日在北方交通大学附属中学,记者就走进了猫馆长.博物实验室,亲身体验了一场校园博物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