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梁建设

63岁吊装工王茂光:桥梁是经济腾飞的纽带

 

“吊装工作不能抱着‘差不多'的心态,来不得半点马虎,容不得丝毫懈怠。无论吊装了多少次,都要有把每次吊装当成第一次的谨慎意识,才能保证任务万无一失。”这是王茂光对新入职员工说得最多的一句话。

1958年3月出生的王茂光是贵州桥梁建设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贵州桥梁集团)的一名吊装工人,在吊装岗位40余年,他几乎参与了集团所有特大桥梁的修建工作,囊括拱桥、悬索桥、钢构桥等高难度大桥。退休以后,集团又继续返聘他回来工作。

王茂光(左一)指导工人们作业贵州桥梁集团供图

1979年2月,年仅21岁的王茂光被分配到安顺普定县参与三岔河大桥修建,这也是他人生中参与第一座桥梁建设。

“那时候技术落后、设备匮乏,全靠人工,一吨多重的塔吊,需要十几个人耗时2个小时才能推到30米,而现在,使用机械化的方式,2个人半个小时就搞定了。”回忆往昔,王茂光不禁感叹。

“逢山开路、遇水架桥”是王茂光常挂在嘴边的几个字。在他看来,贵州特殊的地形地貌迫使桥梁建设者千方百计提升自身的桥梁技术水平。

2008年,在重庆巫山大宁河大桥的建设过程中,由于地势狭窄、资金预算紧张等原因,加之,新型架桥设备运输不进来,王茂光带领技术人员,日夜加工,经过不断实验与测量,将旧式架桥机不断改进,最终,他将吊装重量由原来的20吨提高到170吨,使大桥的T梁架设十分精确。为此,该桥创下了组合跨径、每节段绳索吊装重量(重量达到170t)、吊塔距离、拱圈管道直径和吊装高度(260m)5个世界第一,王茂光的桥梁吊装技术再次得到提升,贵州桥梁集团也迎来了技术创新和突破。

坝陵河大桥贵州桥梁集团供图

王茂光自豪地向记者介绍,随着新设备、新技术、新工艺层出不穷,目前,贵州的山区桥梁建设水平已经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世界第一座千米级山区钢桁梁悬索桥坝陵河特大桥、世界第一高桥北盘江大桥……世界最高桥梁的前100名中就有51座在贵州,几乎包揽了当今世界上的全部桥型,是名副其实的“桥梁博物馆”。

“我这辈子一共参与了40多座大桥的修建,桥梁不仅方便市民出行,还是经济腾飞的纽带,见证了城市文明的发展、城市环境日新月异的变化、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进步。”王茂光说。

在60多岁的年纪,很多人已在家享受天伦之乐,而王茂光仍每天穿梭于工地,他将和千千万万个建设者们一起,为加快建设交通强国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