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梁建设

地方本科院校产教融合形式下师资队伍建设探索

 

一 引言

李克强总理在2015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引导部分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思想,开启了地方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序幕。紧接着在2016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再次提出“推动具备条件的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从而掀起了地方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热潮,大量地方高校积极探索产教融合的道路。产教融合的核心目标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应用型、高水平的专业技术人才,这对高校的师资提出了新的挑战。地方高校向应用型转变能否落到实处,关键是要有一支知识水平高、应用娴熟、创新能力强的师资队伍作保障。如何整合校企优势资源,培育一支德才兼备应用能力突出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各地方高校亟待探索的问题。

二 产教融合中师资队伍面临的问题

学校与企业的融合,从表面上看,人员共享,教师数量变多,队伍壮大了,但现实的合作中,因校企各自的出发点不同,双方的体制不同等,总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突出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 学校师资层面的问题

地方高校随着多年的扩招,学校师资队伍不断扩大,通常会形成明显的两个团体,一个团体是年龄偏大,在高校从教多年的老教师群体,他们知识渊博,职称高,驾驭传统教学的能力很强,教学经验丰富。另一个团体是年龄较小,进入高校不久,学历学位较高,职称较低,富有朝气的中青年教师群体,他们掌握了学科领域内新兴的科学技术,思维活跃,科研能力较强,接受新兴教育技术的能力较快。面对产教融合新的要求,他们表现出的问题不一样。老年教师的知识结构趋于老化,对新技术的掌握、和前沿动态的了解有所欠缺,对现代教学理论的理解、新媒体技术的使用和现代教学改革的探索缺少足够的关注。而高学历的年轻的教师,教学经验不足,教育教学能力与技巧相对偏弱,还有部分青年教师,尤其是理工科教师,大都没有经历过正规的师范教育,只进行了短暂的入职培训,师范这一块的技能成为了他们的短板。另一方面,由于管理机制的问题,年轻教师的注意力更趋向于搞科研项目、发表科研论文,对教学工作投入的精力不够[1]。

在校企产教融合实施过程中,老教师的知识结构与产业应用有较大的差距,他们长期在教学一线,对企业生产了解不多,对新的生产工艺流程、对行业当前应用技术缺少足够的认识,在为企业的服务过程中,为企业可提供的帮助较小,解决生产中问题的能力有限。他们在教学中,对新技术、对应用技术等的讲解,通常讲不透彻,讲不到关键的点子上;另一方面,老教师面对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新的教学内容,他们显得力不从心。而青年教师具有很好的洞察力,拥有业内新的知识结构,理论水平高,然而,当把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产中时,他们缺少实际应用的经验,缺少理论与实际生产的无缝对接能力[3]。

(二) 企业师资层面的问题

通过产教融合,学校可以从企业聘请一部分师资,从地方企业聘请来的工程型教师,工程实践经验比较丰富,因多年没有从事相关理论方面的研究,应用高等数学解决工程问题的技能不娴熟,许多工作中不用的知识漫漫淡忘了,因此,理论知识通常不够完善,往往只在某一方面有自己的专长。另一方面,企业师资,没有通过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法方面的学习,对教学的认知只停留在自己当学生时的阶段,教学理论知识缺乏;没有经过正规的师范培训与实践,教学技能明显不足。在新工科的教学改革中,对教学的新理念、新要求、新模式等理解不到位,需要一个较长的学习与提升过程。

三 产教融合师资队伍建设的途径和方法

产教融合有力地促进了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教学内容的更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助推教学模式的变化,从而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双师双能型”教师成为新形式下的弄潮儿。教学内容的更新要求教师不断学习新知识,培养行业应用技能。如何使现有的教师尽快适应产教融合的需求呢,主要有以下途径。

(一) 有针对性的培训

在校教师的培训,主要分两类,一类培训的主要任务是让老教师学习新知识、新技术,参与行业协会等机构的专题培训;另一类培训是教师到行业企业挂职了解企业的技术应用水平,学习最新的生产工艺流程等[2]。

企业师资的培训,针对从企业聘请的、具有高级职称的工程技术及管理人才,主要培训任务是进行师范技能训练,教学方法的训练。已有的培训模式很多,效果也比较好,如文献[2 ][ 6]介绍的方法,学院选择一批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与来自行业的兼职教师建立一对一的“教学拍档”,学校教师指导企业教师如何开展教学活动。互联网上有各类教师培训机构开展的线上培训,企业教师可以通过在线学习提高教学理论水平。但教学能力的培养、教学艺术的形成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形成的,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也需要执教者在教学过程中用心去体会,不断总结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