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梁建设

论古代爱情作品中的墙意象

 

一、墙以及墙意象

(一)墙的定义

墙,古时写作牆,从嗇,爿声,意思是筑墙把谷物保存起来,引申为房屋或园场周围的障壁。《说文解字》说:“墙,垣蔽也。”接着解释道:“人之有墙,以蔽恶也,故曰垣蔽。”[1]789这里的垣蔽应该是墙最原始的功能。古代先民们出于对恶劣自然环境的恐惧,找到天然洞穴遮风挡雨,冬暖夏凉。如果有野兽,洞穴甚至成为了保护人类以免受到猛兽伤害的避难所。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化程度不断加深,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天然的洞穴生活已经不能满足生存需要了,房屋建筑慢慢出现,原始地面建筑由木骨泥墙,板屋土墙逐渐发展为土墙、石墙。墙在这里是建筑物,代表的是一种自然属性。后来,墙从遮蔽功能逐渐引申出了界限的功能,要有效地抵御风寒、遮蔽身体,几面墙的围合无疑是最好的方式。通过墙的围合就界定出一定的区域来:各个城池的城墙,皇宫的宫墙,坊间的坊墙,宅第的院墙都代表了这一功能,界限分明,难以逾越。

(二)墙意象

我国古代文明源远流长,广博精湛,随着优秀文化作品的出现,传承儒家伦理价值观念的强调,墙代表的不仅仅是遮风避雨,给予安全感的港湾,它还代表着秩序和规范,是男女追求爱情路上的阻隔。从遮蔽作用上升到隔绝作用,“墙”在众多的文学作品中具备了强烈的社会文化功用。

古代婚姻制度遵循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孟子·滕文公下》中就有写到:“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钻穴隙相窥,逾墙而从,则父母国人,皆贱之。”[2]335在当时社会,在没有得到父母的统一和媒人的说合下而在一起的男女,是不被社会所认可的。这种观点,在先秦的史书典籍中就有大量与此有关的记载。随后由于儒家备受推崇,仁义礼孝更成为了做人做事的准则。这对于男女追求爱情来说,无疑增加了难度。所以,文学中出现了众多痴男怨女,成为文学史上无法忽视的一抹亮色。

墙的另一个重要功能是保护,古人修建的一道最长的墙——万里长城。它并不是一道简简单单的墙,它是一张严密的防御网、一套完整的防御体系,用以阻隔敌骑的行动。五千年的历史走来,这道墙已经成为了中华民族的象征和中国人的精神图腾之一。它既是有形的,由一块块青砖砌成,守护着疆土的完整;也是无形的,由中国文化、中国精神构建而成,守卫着我们民族经久不衰、生生不息。在爱情作品中,墙对于爱情中的男男女女又何尝不是一种保护?在墙的两边,暗生情愫,墙既有一种保护朦胧感情的作用,也有保护爱情中的男女自由追求爱情的作用。

二、墙意象在爱情作品中的演变

“墙”的象征意义经过长时间的演变,已经不仅仅是一种自然意象,更是一种独特的审美象征。尤其是在古代的爱情作品中,它既象征着男女之情中的隔绝、束缚,也象征着对爱情的保护和冲破阻碍的一种觉醒。

(一)阻碍与束缚

作为文学渊源之一的《诗经》,有很多歌咏美好多姿的恋情,这些诗歌抒发爱情,婚姻的甜蜜和苦涩,反映出周人生活的一个侧面。如《郑风·将仲子》一诗描写了一个女子和心上人倾心相爱,然而她又害怕父母、哥哥不支持和街坊邻居的风言风语。在《将仲子》三章中,运用了“里”、“墙”、“园”三字。《说文解字》解释为“里,居也。”既然是居住地,那么墙就自然而然的成为住宅与住宅的间隔;又有“园, 所以树果也。”在古代的园子都会用藤条,竹子或树枝编成墙,挡住猪,鸡等家禽进入糟蹋作物;而“墙,垣蔽也”即墙指屋宇或园场四周的障壁。[1]789对于这三个不一样的景物,它们之间都有着一个共同点,就是有“墙”围着。因为有墙的阻隔,相爱的人见面便是难事。墙内的女子十分思念心爱的男子,而墙外的男子更是用行动证明了他也想见到女子强烈的心情——翻墙,男子的行动在当时看来是大胆并且冒险的。所以女子用“畏我父母”、“畏我诸兄”、“畏人之多言”[2]79一再推脱、劝阻。我们可能会思考,女子如此畏怕,难道女子不爱男子吗?结合当时的社会环境,毫无疑问女子是承受着巨大压力的,她爱仲子,因为那一堵堵实实在在的墙,不论是住宅的墙,还是言论之墙,都使她爱情之路走得很坎坷,如果没有了这层阻碍,也许她不需要考虑那么多,所以她推辞,她拒绝,在“爱”与“畏”之间徘徊,女子的处境是非常纠结的。这里的“墙”作为阻隔之源,在中国滚滚的历史长河中从未停息过奔腾,具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只是在不同的时期下会有着不一样的物质载体与化身,其最根本的实质是人心在左右着,换而言之,《将仲子》之墙,即是意象之墙,也是人心之墙。

上一篇:一甲子两座桥见证一个国家的跨越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