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梁建设

征文架起一座多方位深度交流的桥梁以杭州日报

 

新媒体时代,媒体的样式和传播内容已经较传统时代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那么,《杭州日报》作为一家创刊六十五周年,多次荣列“全国100强”的优秀平面媒体,在锐意求新、稳健发展、多融合新型内容表达方式的同时,为什么仍然选择征文的方式,来呈现一份报纸在六十五周年华诞时希望展现的姿态?

一、寻求共识,达成合作

2015年,《杭州日报》与杭州著名老字号食品企业“五味和”联合推出“‘五味和’杯·庆祝杭州日报创刊六十周年征文”活动。2020年6月,《杭州日报》与全国知名房地产企业“绿城中国”达成合作,举办“‘绿城中国’·庆祝《杭州日报》创刊六十五周年征文”活动。两次活动自推出以来,受到了社会和广大读者的热忱关注和积极参与,收到了大量来稿,部分优秀作品在《杭州日报》“西湖副刊”刊发,反响巨大。征文的评奖及证书和奖品的颁发工作均圆满完成,得到了社会、读者和企业的认可。

“五味和”是一家始建于清光绪八年(公元1882年)的“中华老字号”企业,以食品酿造为主业,它的产品可以说是走进了杭城的街头巷尾、千家万户,企业与百姓人家生活的黏合度极高。百年老店,历久弥新,既秉持传统又坚持创新。而作为全国知名的房地产企业“绿城中国”则是改革开放后崛起的新生代大型企业,有着这个时代特有的大开大合、敢为人先的企业气质。《杭州日报》两次报庆活动与上述两个企业的合作可谓强强联手,共赢共荣。而深究双方达成合作的内在动因,则是企业文化的高度认同——传承、坚守、创新、发展,是三家企业的共同品质和精神内核。因此在彼此寻求合作时,就很容易产生共鸣,达成共识。双方的合作既宣传了企业文化,扩大了企业的传播力,又为《杭州日报》的普通读者提供了发表作品、讲述故事的渠道,同时让读者有机会参与到报社的建设中来。读者、企业、媒体在这样的合作中达成了更牢固的黏合,并完成了各自诉求的表达。

二、层次构建,文章甄选

做征文活动,不能等米下锅,等着稿子上门。征文的征集面向全社会全人群,征稿要求除体裁和字数有基本的限制外,几乎不设门槛。那么,来稿的水准就可能参差不齐,如果没有对征文作者和来稿的层次做预先的构建,恐怕最后收到并评选出的文章的质量就不如人意。

那么,一个活动摆开阵仗,总免不了要敲锣打鼓先造声势,请有“来头”的人写稿是我们最先想到的,这既能保证部分征文的质量,构建有层次的作者群体和文章来源,又能让征文活动有一个好的开局。杭州籍著名财经作家吴晓波先生当然是最佳人选。20多年前他从《杭州日报》的财经专栏出发,现在业已成为中国财经界跨文化界甚至更多界的大人物。但是,吴晓波先生早前曾对外称,不再为纸质媒体写稿了。怎么办,有了设想,必须拿下。我们也有“杀手锏”——《杭州日报》西湖副刊资深编辑莫小米老师。当我心怀忐忑向莫老师发出求救时,是不抱希望的,毕竟吴晓波先生有言在先。没想到很快有了回响,莫老师来电说“他写的”。吴晓波先生以《时间走了情谊还在》为题写了一稿感人至深的文章。就这样,我们陆续请了几位有分量的作者,包括茅盾文学奖得主王旭烽老师(《一个超现实的梦境现场》)等为我们写稿。

再比如,获得一等奖的《体育场路218号》也是约来的。作者伍来福是一位来自贵州山区的建筑工人,每天在工地上扎钢筋,他还是一位诗人,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诗坛已被知晓。他与《杭州日报》有许多故事,有话可说。记得打电话去约稿时,听到那边“丁零咣当”的,很响,他在电话里大声说“好的”就挂了,我一直想象他是站在很高的钢筋架上挂我电话的。稿子是写在方格稿纸上从离杭州数十公里的富阳寄来的,文章语言朴实,情感真诚,讲述了他第一次遇见杭报,第一次投稿,第一次文章见报,以及后来《杭州日报》在他的家乡建立“杭州日报爱心图书室”的故事,朴实中带着温暖。对于征文,真情实感是最基本的甄选标准之一。

其次,一份报纸的六十五周年,有很多故事可以说。所以,在征文的选择上不能仅从文学性去考虑,要力图呈现报纸和作者写作的多面性和多层次,从多角度选稿。比如,《你与我们鼓与呼》就讲了跑医疗线的记者在二十年前为市中医院发展出力,并促使就诊制度改革的故事;《一条小新闻掀起大热潮》关注的是引起较大社会影响的事件;还有老杭报人写自己从一个排字工成长为记者的《从排字房走出的记者》,还讲儿女情的《妈妈的报纸》。当然,打动人心的事情还有很多。有作者年近九十,不会电脑,转辗大半个杭州来报社送稿;也有作者误入传销组织,人生陷入低谷,看到杭报《倾听·人生》版的文章后,鼓起勇气将自己的经历写出投到“西湖副刊”,文章见报后得到救赎。

上一篇:以秋天的怀念为例进行情感教育设计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