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梁建设

王志英:桥梁架起热爱,学习永无止境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王瑞超 实习生 邹文荣

记山东省交通规划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王志英

家里凌晨一两点的亮光,一个个不断更新的软件,一张张桥梁设计图纸,一条条编制的程序,一次次计算试验……这些陪伴着王志英从刚毕业到现在的副总工程师,陪伴着她从设计一座桥到百座桥,也陪伴着她走过了为桥梁事业奋斗的这27年。

无数次分析,设计第一座钢架桥

2005年通车的青银高速公路济南黄河大桥,是王志英负责设计的第一座钢架桥,当时设计院已经很多年没有做过钢桥了,在国家没有专门的钢桥的规范的情况下,王志英和团队成员只能通过国内几个能借鉴经验的桥梁自学有关知识。“当时压力很大,因为钢桥的设计从来没有接触过。”由于黄河水浅无法航运,运输钢箱梁的大问题困扰了王志英很久,她和团队推出了顶推、悬臂拼装、梁上运梁等几种方案,最终通过计算分析选择了顶推的方案。

386米长,八米宽的跨径大桥,是一项大规模的顶推工程,当时国内还没有这么大规模的顶推。王志英又和施工团队做了很多顶推分析,包括钢箱梁的受力、稳定,抗风抗震的问题,还要保证钢桥用钢量的经济性,一遍又一遍的测量计算、分析定夺后才通过设计方案,顺利施工。

“创新是要有条件的”

2013年王志英负责设计武陟—西峡高速公路桃花峪黄河大桥,在确定设计方案时,耗费了大半年的时间。当时业主的意见比较强硬,坚持推荐拱吊组合的结构,上面是悬索桥,下面是拱桥,但这种方案并不适合这座桥梁的建设。“创新是要有条件的,并不是国内没有世界上没有就是创新。”王志英认为桥梁首先讲的是受力合理,技术一定要过关,要从动力、受力、空间局部等各方面分析,所有的问题都要考虑充分,其次才能讲创新。

王志英现在还保留着分析拱吊组合方案中拱架和主梁结合的这一部分的数据文件,在做空间分析时,有一次计算结果出现了错误,王志英几天没睡好觉,闭眼休息时都在想哪里出的问题,一遍遍一条条检查写的程序,担心因为自己的部分耽误整个项目的进程。当时空间分析的软件是全英文的国外软件,王志英刚看完说明书学习,说明书上很多计算机软件术语,由于时间紧张,说明书上一条小注释没注意到,发现这个原因后,她赶快重新编写计算,分析出了正确结果。从抗震抗风程度和材料耐久性等多个方面,王志英做了全面的分析,最终说服了业主采用她和团队推荐的自锚式悬索桥方案,现在的桃花峪黄河大桥是世界上已建成最大跨径自锚式悬索桥,也是当时黄河上唯一一座悬索桥。

做家务时放iPad看桥梁视频

一直支撑着王志英从事27年的桥梁工作的,是她对这个专业的热爱和想学习的动力。从本科开始学习专业相关知识,到现在建成百座桥,她都没有停下学习的脚步。

王志英1995年硕士毕业后参加工作,有二十多年都要加班到晚上十点,星期天能休息一天算是比较轻松的,五一国庆没有放过全假。在如此繁忙的工作生活中,她也会挤时间去学习新知识新软件。之前住的地方离单位比较远,王志英就利用在公交车上的通勤时间学习,先看完学习强国的党建内容,再通过宝桥桥梁技术交流、钢结构设计等公众号学习专业上的知识,通过桥梁建设报、桥梁建设杂志等,看看国内外有什么新型桥梁,学习新理念。

到单位上,王志英也会挤时间来学习,每次新的项目她要看国内国外有名的项目图纸,翻阅非常多,吸取精华放到自己掌握的知识里面,这样的过程让她感觉很有成就感。王志英在家里的时候也会利用零散的时间来学习,洗衣服做饭的时候放个iPad看专业视频,没空看的时候就放着视频听声音,这已经成为了她的习惯。

现在到副总工程师的位置上,王志英还是会挤时间去参加一些桥梁交流会议,两三天的会议她都拍照片录像记下来,怕自己记不住。会议上有很多学校老师、技术人员来做报告,王志英坚持每个人的报告都认真听,回来抓紧时间整理,把一些新理念有启发的内容整理好放到文件里面,给自己以后的设计开拓思路。

毫无保留,编写设计指导书

年前王志英刚重新整理了一本设计指导书,春节期间在家对了最后一稿,之前还出版过一本旧桥加固手册。在设计过程中王志英认为自己也犯了很多错,做一些新的项目时,回头看看总会发现一些不满意的地方,这些问题都让她感到很遗憾。